18日,武漢大學發(fā)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因病醫(yī)治無效,于10月17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 致力于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她的最大貢獻是發(fā)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作為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放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黏液。這最大的好處是不會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 因為傳統(tǒng)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還污染重。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喻為“神話般故事” ,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fā)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yè)的大門。
今年以來我國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包括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yè),嘔心瀝血,值得我們銘記 ↓↓↓
劉若莊
10月8日,我國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若莊逝世,享年95歲。他長期從事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中國電子結構計算, 推動了中國計算量子化學發(fā)展。
戴元本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 逝世,享年92歲。戴元本一生勤奮,堅持科研學習,70歲之后撰寫發(fā)表30余篇學術論文。 他的學生感慨:“戴先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值得一輩子學習。”
張新時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時 逝世,享年86歲。他 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個植被數(shù)量開放實驗室, 將我國的生態(tài)學研究帶入數(shù)字化的新階段。“守護大自然的綠色之美,也是守住人類的生存底線”是張新時的畢生追求。
李東英
9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 逝世,享年100歲。他是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nóng)業(yè)領域的人。 他一生致力于將所學與國家建設相結合:“只要國家需要,我隨時可以換專業(yè)、換項目、換工作單位。”
陳定昌
9月7日,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定昌 逝世,享年83歲。陳定昌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他認為在關鍵核心技術、途徑、方法的創(chuàng)新上,必須站在時代前沿,“二十年前走得不對,二十年后就沒有結果。”
曹楚南
8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 逝世,享年91歲。他得出的動力學理論方程式讓我國的腐蝕電化學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他曾寫道:“治學要用笨功夫這個道理,是我通過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和工作中的摸索切身領悟到的”。
鄭守仁
7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 逝世。他成功解決多個重大難題,為國家節(jié)省了巨額投資,取得巨大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說:“作為一名水利人,能參與三峽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里堅守一天。 ”
李吉均
7月21日,地理與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 逝世,享年87歲。 李吉均主要從事現(xiàn)代冰川與第四紀冰川、黃土沉積與地貌演化等研究。他曾在自己80歲的生日時,對著學生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曾毅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 逝世,享年92歲。曾毅同志長期從事病毒學研究,他是中國最早從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學家之一 ,在我國首次分離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國HIV的快速檢測方法。
童秉綱
7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 逝世,享年93歲。 他率先開拓了導彈動導數(shù)的計算方法,發(fā)展了氣動熱力學理論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顯著成績。他一直秉承著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做科研不能一成不變,要不斷發(fā)現(xiàn)新方向。”
許其鳳
7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衛(wèi)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 逝世,享年84歲。多年前,由于GPS系統(tǒng)提供的定位和授時服務水平較高,很多人建議我國參考GPS的衛(wèi)星星座方案進行布設,但許其鳳堅持反對,力主“另起爐灶”, 為推動我國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發(fā)展做出珍貴貢獻。
肖碧蓮
6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殖內(nèi)分泌專家肖碧蓮 逝世。她長期從事婦產(chǎn)科、生殖內(nèi)分泌等的研究工作。肖碧蓮一生致力于維護女性生殖健康,“為廣大女性提供完備的避孕手段,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陳肇元
6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 逝世。陳肇元先后從事竹結構、地下工程、防護結構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為我國工程建設和國防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他曾說:“從事工程技術而非單純從事理論探索的人,還是更要緊跟所處時代的需求。”
萬衛(wèi)星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空間物理學家萬衛(wèi)星 逝世,享年62歲。作為我國行星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萬衛(wèi)星院士擔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 對中國行星科學發(fā)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張乾二
5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化學家張乾二 逝世,享年93歲。張乾二曾說:“真正的大科學家首先必須是一個純粹的人, 純粹為科研興趣,或純粹為國家需要。”
郁銘芳
4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學纖維專家郁銘芳 逝世。20世紀50年代,郁銘芳參加籌建我國首家自行建設的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紡出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纖維, 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盧世璧
3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骨科專家盧世璧 逝世。他先后參與1966年邢臺地震、1975年營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他曾說:“醫(yī)者仁心的‘仁’,其實是兩個人——醫(yī)生和病人。 醫(yī)患之間共同承擔著風險,應該相互信任。”
周俊
3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 逝世。他籌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
李道增
3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筑學專家李道增 逝世。李道增專精于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fā)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他曾表示:“文化是建筑的靈魂,是最根本的。”
寧津生
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 逝世。 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wǎng)等方面成果顯著,被譽為“大地之星” 。
蔣亦元
2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家蔣亦元 逝世,享年92歲。蔣亦元立志獻身農(nóng)業(yè),將畢生心血揮灑東北黑土地。他曾說:“一個人若能把一生看做一個整體,就能夠激發(fā)出潛在的勇氣和能力, 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確選擇。”
沙慶林
2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 逝世,享年89歲。他先后主持“六五”“七五” 和“八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各項成果應用已形成我國高等級公路修建模式。他曾說:“我覺得為國奉獻永遠是我的天職。”
周同惠
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析化學家周同惠 逝世,享年95歲。 他籌建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身邊人覺得他像個老頑童,他也曾說,“玩”與動手是自己的專業(yè)“啟蒙老師” ,讓他除了理論學習外,具備扎實的實踐分析能力。
段正澄
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 逝世。段正澄是段氏伽馬刀發(fā)明人,他的伽馬刀用于腫瘤治療,惠及近百萬人。 他曾告訴學生,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沖”,自己就要“震蕩”。
孫儒泳
2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態(tài)學家孫儒泳 逝世,享年93歲。他常年從事生態(tài)學教學和科研,撰寫和參與撰寫的專著、譯著、高校教材等共16種。他曾評價自己“不是天才,甚至算不上聰明。優(yōu)勢在于一旦確定目標就兢兢業(yè)業(yè),從不左顧右盼,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
李方華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學家李方華 逝世,享年88歲。李方華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測定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
方守賢
1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 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 逝世,享年87歲。方守賢長期從事加速器科學技術前沿研究,曾領導團隊建造了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開啟我國基于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實驗研究。
池志強
1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神經(jīng)藥理學家池志強 逝世,享年95歲。池志強是我國藥理學家、神經(jīng)藥理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是防護輻射損傷特種藥物研究和6003國防科研大協(xié)作組的首席科學家,為我國國防科研和藥學事業(yè)的振興、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蔣洪德
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 逝世,享年78歲。蔣洪德時常教導學生:“國家的能源工業(yè)市場不能完全被外國占有,需要不斷自主創(chuàng)新。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勤勤懇懇、有恒心和毅力,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后來之人,永懷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