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從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獲悉,1月26日,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情況,是習近平多年來很關心的一件事。

良渚文化挖掘現場
良渚古城遺址(公元前3300-2300)是中國長江下游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一個區(qū)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規(guī)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復雜的水利系統(tǒng)、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huán)太湖地區(qū)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yè)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tǒng)一信仰的區(qū)域性國家。
習近平一直很關心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情況。他在浙江工作時,曾兩次到良渚調研,當時他就講,良渚是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2003年7月,習近平赴良渚遺址調研,當了解到“影響遺址安全的湖州市德清縣6家石礦關停困難”后,次日就趕到湖州調研。很快,這6家石礦被關停。

良渚古城遺址
習近平深刻認識到挖掘、保護良渚文化的意義,深刻認識到其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價值。他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習近平的高瞻遠矚被考古成果所證明。
2007年,良渚發(fā)現古城遺址,2009年后,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壩遺址陸續(xù)出土?脊艑W家還發(fā)現,大約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這些刻畫符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良渚遺址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良渚古城西城墻
2017年8月28日,央視播出大型政論片《大國外交》第一集,片中習近平的一段話深深打動了觀眾。習近平訪問德國時,在柏林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師生代表座談。習近平說:“我作為國家主席,有一些老前輩就跟我講,作為中國的領導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丟了,還應該在你們手里傳承下去。”

鐘家港河道(GH02)南段考古發(fā)掘情況
良渚文化同殷墟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樣,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深厚的感情。守護住歷史,就是守護住了文脈,守護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同樣,也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良渚古城遺址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實證距今5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yè)發(fā)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的見證。
良渚古城遺址將以符合《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確定的世界遺產標準第三、四條,并具有較高的完整性、真實性,保護管理整體狀況良好,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瑤山祭臺和墓地
2017年9月1日,全國各地迎來開學季,約1400萬初一學生拿到了新版《中國歷史》教科書。翻開《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介紹,里面除了文字講述的各類遺存、遺址,還選登了四張照片,分別是良渚出土的玉璧、玉鉞、刻符罐和玉琮。通過課本就能了解良渚文化對于中國歷史的深遠意義,知曉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圖/良渚玉琮

圖/良渚瑤山遺址三叉形器

圖/刻符玉璧

圖/神人獸面紋

圖/玉魚、玉龜、玉蟬

圖/良渚玉璜

反山12號墓玉器出土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浙江日報》等(來源:學習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