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提供的臺風名有?、悟空、玉兔、白鹿、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即將被除名)和海棠。
2016年10月給菲律賓和我國華南地區(qū)帶來嚴重損失的臺風“海馬”,即將被臺風委員會除名,由我國提供新的臺風名字。
“海馬”為什么要被除名?當一個臺風給某個或多個成員國(地區(qū))造成巨大損失,遭遇損失的成員國(地區(qū))可以向臺風委員會提請撤換,這個名稱將會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當某個臺風的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除后,臺風委員會將根據(jù)相關成員的提議,對臺風名稱進行增補,該名稱一般由提供原來名字的成員國(地區(qū))重新推薦。
按照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的臺風命名方法,西北太平洋上的臺風命名由14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總計140個名字循環(huán)使用。其中,中國負責10個臺風的命名。目前,我國提供的臺風名有?、悟空、玉兔、白鹿、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即將被除名)和海棠。
為做好臺風命名工作,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中央氣象臺于近日開展“我給臺風起名字”活動。
起名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于9月13日至18日,在微博平臺上進行抽獎轉(zhuǎn)發(fā),選出臺風命名候選人3名。這是中央氣象臺首次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臺風命名活動,并且第一次明確將臺風命名權歸屬給公眾個人。
第二階段將由每位候選人各提交3個臺風名稱,包含臺風中文名、英文名、意義以及命名理由。這9個名字將交給由中國氣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臺風預報專家、媒體代表等組成的臺風命名評選小組,評選出最優(yōu)的3個臺風名字。
第三階段將會在微博上公布評選小組選出的3個名字,同時提交給臺風委員會。最終選定的臺風名,將在2018年2月召開的臺風委員會第五十屆會議上公布。
目前,臺風委員會總計除名了40個臺風名字。其中,中國提供的臺風名字已有兩個被替代,分別是“?”替代了“龍王”、“白鹿”替代了“海燕”。
相關閱讀:今年已有7個臺風登陸我國 強度增加防災不可大意
9月14日下午,浙江舟山群島新區(qū)沈家門的十里漁港內(nèi)桅檣林立。為防御今年第18號臺風“泰利”,舟山市出海的4665艘漁船陸續(xù)回港避風。姚 峰攝(人民視覺)
受臺風“泰利”影響,浙江沿海出現(xiàn)8—11級大風。周學軍攝(新華社發(fā))
這個夏天不平靜,全球多個臺風兇猛來襲,多地受到影響。“雙臺風”“三連擊”等熱詞頻頻刷屏,臺風襲擊時的照片和視頻令人心驚。
今年的臺風反常嗎,為什么接踵而至?目前是怎么監(jiān)測預報臺風的?未來該如何提升預警水平?人民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今年已有7個臺風登陸我國,其中5個臺風登陸廣東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冷解釋,臺風是發(fā)展強盛的熱帶氣旋,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熱帶海洋上均有生成。按照強度不同,依次可分為6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和超強臺風。就全球平均而言,北半球臺風頻發(fā),約占七成多,而南半球不足三成。
為啥臺風有地域差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fā)展需要巨大的能量,西北太平洋寬廣的洋面供熱帶氣旋生成的面積較大,而且溫暖的海水提供了高溫、高濕且對流旺盛的氣象條件,這些都有利于熱帶氣旋的生成。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對流活動受限,不利于熱帶氣旋的生成。”孫冷說。
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表示,今年以來,臺風總體生成偏多,目前已有19個臺風,比歷史同期偏多2.8個;已經(jīng)有7個臺風登陸我國,和多年平均登陸臺風數(shù)持平。
張玲分析,今年臺風的一個特點是登陸區(qū)域集中,7個中有5個登陸廣東。
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工高歌指出,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近60年來生成的臺風數(shù)呈下降趨勢,但登陸中國的臺風強度明顯增加。21世紀以來登陸臺風中有一半最大風力超過12級,比上世紀90年代增加了46%,登陸時平均最大風速較1981年—2000年增大20%。
全球變暖容易造成強臺風、大暴雨等極端天氣增多增強
不僅我國,今年美國也接連遭受強颶風“厄瑪”“哈維”等重創(chuàng),“厄瑪”的強度打破了世界紀錄。臺風在全球肆虐,全球變暖是罪魁禍首嗎?
上海臺風研究所臺風氣候研究室主任徐明認為,全球變暖和臺風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眾說紛紜,目前沒有確切的定論證明全球變暖一定會帶來臺風的增多或減少。“從物理上來說,全球變暖以后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會增多,意味著低壓系統(tǒng)熱帶系統(tǒng)強度有可能增強。”
不過,無論臺風是否與全球變暖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造成強臺風、大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增強,這是不爭的事實。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黃磊指出,國際社會已經(jīng)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tǒng)的干擾越大,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就越高。2015年12月,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黎協(xié)定》,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為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世界各國必須攜手采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研究全球變暖引發(f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頻次、強度、分布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提升監(jiān)測、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另一方面,需未雨綢繆,對基礎設施進行合理規(guī)劃,加強防范知識的宣傳普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西洋颶風數(shù)量的增加與空氣污染源的減少有關。徐明表示,根據(jù)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颶風、臺風的能源都來自于海洋,尤其是大西洋颶風,對海溫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當大氣透明度增加后,太陽光線更容易到達海面,海溫更易升高,這種情況下,更能提供大量的海洋能量以形成颶風,從物理學上來說邏輯是合理的。
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充分認識臺風的破壞力和危害性
面對未來可能趨多、趨強的臺風,我們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能否跟得上,應對措施能否扛得住?
中國氣象局遙感應用服務中心衛(wèi)星天氣應用服務室主任王新介紹,中央氣象臺對近5年臺風路徑預報能力評估結(jié)果顯示,路徑預報的誤差正在逐漸減少。“這與近年來衛(wèi)星技術的提升密不可分,特別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wèi)星風云四號,搭載了世界首臺干涉式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儀器,還增加了很多新能力,讓衛(wèi)星在觀測臺風時如虎添翼。”
張玲說,臺風在海上生成時,主要依靠衛(wèi)星監(jiān)測。當臺風逐漸靠近陸地時,又多了一個監(jiān)測手段“地基雷達”,它能從地面向天上看,可以更清晰地觀察臺風結(jié)構,定位也就更加準確。而當臺風進一步靠近、登陸以后,密集的陸上地面觀測和自動站網(wǎng)就能大顯身手。
天羅地網(wǎng)般的監(jiān)測之下,為何9月的兩個重量級臺風“泰利”和“杜蘇芮”都在登陸我國之前轉(zhuǎn)向,與早期預報不同?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總工朱定真表示,臺風路徑本身就比較復雜,打轉(zhuǎn)、停滯甚至倒退都會出現(xiàn)。“臺風就像陀螺,本身在旋轉(zhuǎn),同時周圍還有引導氣流。引導氣流強,它就穩(wěn)定快速地向一個方向走;引導氣流弱,它就靠自己的‘內(nèi)力’自轉(zhuǎn)。”因此,預報員無法在看到臺風后對路徑做出百分百準確的預報,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兩個臺風一開始預報會向西,后來氣候因素慢慢變化,預報也就跟著做出了調(diào)整。“臺風在不斷變化,預報也是。”
這個夏天,廣東省在短短十幾天里遭遇了臺風“三連擊”,防災減災能力經(jīng)受了考驗。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副秘書長黃志堅表示,整個防御過程都要依靠預報成果:氣象部門對全省畫一張風力影響范圍圖,例如12級、10級風分別影響哪些區(qū)域,省里再把防御指引發(fā)到基層的三防部門,來決定具體防御措施。
“在向公眾宣傳時,我們一直強調(diào)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充分認識臺風的破壞力和危害性,臺風來臨前要排查安全隱患,做好門窗加固、盡量避免外出等。在鄉(xiāng)村,做好預警,建立責任人體系,全力組織群眾安全轉(zhuǎn)移,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黃志堅介紹。
要有效防御臺風、減少災害損失,對公眾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和科普十分重要。2016年10月,超強臺風“海馬”給菲律賓和我國造成嚴重災害,臺風委員會決定對“海馬”除名,并要求負責取名的中國提交新的臺風名字以補空缺。中央氣象臺近日發(fā)起了“我給臺風起名字”活動,借此機會積極推廣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對臺風的認知和預防能力。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栓柱表示:“只有當公眾對臺風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才能及時有效地防御臺風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