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年81歲的攝影師翁乃強,已背著照相機打量這個世界逾半個世紀。雙腿由于常年負重行走,有些變形。“年輕的時候,我到哪兒都背著3個相機,拍黑白的、彩色的、120大片子的,加起來好幾十斤。當年毛主席坐著檢閱車從勞動人民文化宮出來,沿著長安街走, 我就在后面追,直到毛主席回到天安門城樓上。”
翁乃強,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yè)奠基人
拍攝《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翁乃強的照片里,那個特殊年代的氛圍、聲音和情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仿佛看到某種歷史的真實。”這些照片集結成冊,便有了《彩色的中國》。
445張彩色老照片,在8萬張彩色反轉片里反復挑選出來。其中,70張作品原底,作為“無法復制的歷史文物”,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書中的第一張照片,名為《大海航行靠舵手》,這是翁乃強的成名作。翁乃強回憶道:“1966年8月18日,密密麻麻的群眾,每個人都高舉著紅寶書喊著‘毛主席萬歲’,毛主席也脫帽回應‘人民萬歲’。紅墻、白云、藍天,領袖與群眾,看著這一幕,我的手便不自覺地往快門上按了下去。沒有構思,只能說是情之所至。”
翁乃強的第一張照片,則要追溯到他28歲的時候。那年他還是《人民中國》雜志的一名小記者,組長給他分派了一項任務:去積水潭給一位大夫拍照。這組名為《積水潭醫(yī)生》的照片刊登出來后,標志著翁乃強正式“入行”。
拍照不是當導演
翁乃強的父母是福建人,隨著南洋潮跑到印尼謀生,開了家照相館,這是翁乃強攝影起步 的地方。“爸爸很愛國,雖然家在印尼,抗戰(zhàn)時仍為祖國捐款,因此被日軍抓到集中營,差點死掉。
15歲回國前,翁乃強一直在印尼的一所進步華僑學校念書。“那里有很多地下黨,鼓勵我們回國,我兩個哥哥先后回國。新中國成立后,爸爸讓我回國建設。我跟一群同學乘船回國時,正值抗美援朝,好多華僑在船上發(fā)起捐款,把攜帶的首飾、藥品都捐了,我也把外婆送我的金戒指捐了出去,上面還刻著我的名字。”
翁乃強作品《大海航行靠舵手》曾創(chuàng)下中國單張歷史題材攝影作品最高拍賣記錄
在翁乃強的書房里,除了照片,就是底片,但不論怎么找,也找不到他自已的肖像照。他說:“我長得不好看,也沒有勞動人民偉大,不值得拍。”
“別人想給您拍,也怕班門弄斧。”“不要擺拍就行。”翁乃強笑道,“以前,我的老師葉淺予最討厭擺拍,人家給他拍照,讓他坐這坐那,他就不高興了,他說你們干嗎呢,事兒這么多。不要去擺布人、導演人,要自然流露。我們那時候的農民,下田勞作穿得破爛,記者就不拍,非讓他們換得確良的新衣服下水田,日本人一看就說是假的,哪有穿新衣服種地的?照片是有內涵的,要讓讀者從中讀到時代的真實故事。”
仔細看底片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推行“乒乓外交”,在日本世乒賽后,中國隊邀請了多國乒乓運動員來華訪問,唯獨沒有美國。這引起了翁乃強的注意。“后來,美國有個叫科恩的乒乓球運動員上錯了車,莊則棟正好在車上,科恩便跟他搭訕起來。這則消息傳到了毛主席耳中,他決定邀請科恩,這是修復中美關系的重要舉措,‘小球轉動了大球’。”美國隊抵京時,翁乃強前往拍攝。在清華大學,他拍下科恩與校長錢偉長交談的畫面。此后,中美故事不斷,先是美國記者埃德加· 斯諾與毛澤東一起在天安門觀禮,再是基辛格秘密訪華,后來是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直至中美建交。
翁乃強抽出一組模糊的黑白照,那是1977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球賽,看臺上人聲鼎沸,紛紛朝著入場口揮動雙手,如果不細看,很難發(fā)現(xiàn)從那里走出一個人。“當時看臺上突然騷動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感覺有大事要發(fā)生,立馬拍了照,連光線也沒調整,所以照片很模糊。結果是什么?鄧小平復出了,入場口的那個人正是他。這就是歷史的瞬間。所以別看一張照片里的畫面是小事,它能提供很多信息,要細心敏銳地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