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季。這些年,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yè)生選擇去國外留學學習。如果說中國古代也有留學生,唐代“西天取經(jīng)”的唐玄奘可以算一個。而大規(guī)模有系統(tǒng)地奔赴外國留學,在中國歷史上是從近代開始的。
近代留學第一人容閎
“留學生”一詞是由日本人創(chuàng)造的。遠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來。同時派來了“留學生”和“還學生”。
1846年冬,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的美國傳教士布朗在澳門主辦馬禮遜學校,他準備回美國時,想帶幾名學生一同返美。當時僅有容閎(hóng)、黃勝、黃寬三名學生愿意前往。
1848年秋,一同赴美的黃勝因病回國,剩下容閎和黃寬二人。黃寬得到香港幾位英國商人的資助,轉(zhuǎn)去英國后專攻醫(yī)學,七年后于咸豐六年(1856年)以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愛丁堡大學,獲醫(yī)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留歐學醫(yī)的第一人。
留在美國的容閎,直到1850年在受到一個婦女團體的資助后才得以進入耶魯大學, 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容閎是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一流大學的中國人,也被后來人們公認為近代中國留學第一人。
洋務派主導的幼童留美
容閎回國以后,四處奔走推動更多人出國留學,卻屢屢碰壁。直到他遇見推動辦洋務的重臣曾國藩,才尋得了機遇。
曾國藩與李鴻章籌辦洋務,打算在上海興建一座兵工廠,正急需一名通曉外文、熟悉國外情況的人去美國買機器,容閎被選上了。他圓滿辦成此事,曾國藩非常高興。
然而在容閎心中,讓朝廷挑選幼童組織公派出國留學的想法,卻仍不能順利實現(xiàn)。直到1870年曾國藩同李鴻章聯(lián)名上奏,這一計劃才最終被清廷批準。
從1872年到1875年,共四批120名幼童全部到達美國,他們之中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10歲。其中廣東人最多,有84人;江蘇次之,有21人。
孩童們來到異國,很快就完全“美化”了。他們開始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對下跪叩頭等封建禮節(jié)非常反感,有的甚至悄悄剪掉了辮子。這種情況,引來了監(jiān)督的強烈不滿。結果1881年夏天,留美幼童們被分成三批召回了國內(nèi)。
這批留美學生被撤回國后,很多人還是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比如辛亥革命后,唐紹儀曾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第一屆內(nèi)閣總理。而其中最有名的留學生,莫過于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
公派赴歐留學原為建海軍
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給大清國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清政府急切希望創(chuàng)辦一支近代的海軍。于是,留學歐洲與創(chuàng)辦近代海軍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1875年,沈葆楨派遣福建船廠學生魏瀚、陳兆翱、陳季同、劉步蟾、林泰曾等五人到法國參觀學習。第二年,李鴻章派遣卞長勝等七人赴德學習軍事技術。這是中國學生到法、德兩國學習的開端。此后,陸續(xù)又有幾批學生被派往歐洲各國學習。
總的說來,清政府派赴歐洲的幾批學生主要是學習海軍方面的專門技術,他們回國后,大都成為中國海軍、造船、航;蚱渌茖W領域中的骨干力量。如林泰曾回國后任北洋海軍的左翼總兵,薩鎮(zhèn)冰為海軍幫統(tǒng)。
留學英國格林尼茨海軍學校學習駕駛技術的嚴復回國后任北洋水師學堂校長20年之久,他的思想與康有為、梁啟超有許多共同之處。他翻譯的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一書,震動了全國。
庚子賠款下的留美高潮
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后,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規(guī)定向諸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這就是所謂的庚子賠款。
1908年,美國國會出于其在華長遠利益的考慮,通過了把一部分賠款退還中國的議案。中美雙方擬定了一項協(xié)議辦法,利用這筆賠款遣派中國學生赴美國各大專學校深造,并創(chuàng)設清華學堂,作為中國青年赴美各大專學校深造的預科。
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到1929年改為清華大學,派往美國的留學生達1279人。這樣,以清華為中堅力量,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學的高潮。
在1955年3月公布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這一時期的清華留美生就有諸如周培源、梁思成、湯用彤、楊石先等29人。
留日學生成了反清革命主力
甲午戰(zhàn)敗后,向日本學習,逐漸成了社會上很多人的共識。而當時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出于培植在華勢力的考量,也主張積極接受中國留學生。
于是,清政府從關系其安身立命的“新政”出發(fā),決定廣派留日學生。1904年,在日的中國學生已達1300多人,其中有大量的自費生。到1904年增加為2400人,1905年為8000人,1906年達12000人。
留日學生們?yōu)樾梁ジ锩髁舜罅康妮浾撔麄鳎?905年后,隨著同盟會的成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出現(xiàn)了高潮,又過了6年,便爆發(fā)了埋葬清王朝的武裝起義。在此期間,留日學生成為骨干力量。為了將革命推向全國,許多留日生放棄了學業(yè)回國活動,他們組織和參加武裝起義,不少人血灑疆場。如徐錫麟、秋瑾分別在安慶和大通起義中英勇就義。